伴消息

2022.08.22

情緒調整與處理

作者 劉秀菊諮商心理師

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很多層面,
而一般人較能夠接納如喜樂、開心、感激等所謂正向的情緒,
對於生氣、難過、憤怒等負向情緒較無法接納,
也不知道面對與處理情緒的重要,
因而常忽略情緒(或感受),
而直接去說道理或解決問題,
如「生什麼氣,明明就是你不對,你應該…。」
有時還會引發我們的情緒,
進而說出一些類似恐嚇威脅的話。
如教養孩子時,
孩子的情緒行為常讓我們的理智線斷掉,
進而說出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話,
如「你再哭(或吵),我就把你丟出去(關在屋外)或不要你了。」
或「你再哭(或吵),我就不要你了。」

其實情緒沒有沒有對錯,
每個情緒都有它正向的動能,
且每個情緒都需要被瞭解與接納;
這對於尚未成熟獨立的兒童來說更是如此,
因為都渴望能得到重要的他人(如父母)的瞭解與接納。
因而在家長諮詢時或親職教育的課程中,
我常協助家長學習將看到或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說出來,
也就是運用「情感反映」技巧,
讓孩子感覺家長對他情緒的了解與接納,
感受到家長的同理,
特別是對生氣、難過、憤怒等負向情緒來說很重要。
很多家長在學習後分享,
當他們看到孩子生氣、哭泣等負向情緒時,
他們會學會不再急著解決問題、忽略孩子的情緒,

而是試著運用所學「情感反映」的方法,
去說出看到或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後,
意外地發現孩子有了跟以往不同的反應。

如小慧(化名)有個3歲多的小男孩,
令小慧感到困擾的是,
孩子過去在玩具遇到弄不好時,
經常會很生氣地丟玩具;
雖然她並沒有因此責罵小孩,且很有耐心,
曾非常多次平心靜氣地教導孩子:
「不要生氣,不要丟玩具,弄不好再試試就好。」等等,
但是孩子的情緒與行為狀況都一直沒有改善。

後來,小慧參與了遊戲式教養課程,
學習以回應式傾聽、了解與接納的態度與方法,
有天在家陪伴男孩進行特殊遊戲時間時,
小慧看到孩子專注地玩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汽車,
並嘗試將兩輛小車放進一輛大車內,
孩子將第一輛白色的稍大的車子放進去後,
接著嘗試放較小的第二輛車子,
但試了兩次都放不進去時,
孩子隨即很生氣地、大聲說:「怎麼放嗎〜!」

小慧反映:「放不進去,好生氣呦!」
表達她對孩子情緒感受的了解與接納。

小男孩聽到與感受到媽媽的了解與接納後,叫了一聲:「啊!」
同時持續地想辦法將小車放進大型的車子內。
小慧看到孩子把較大的白色車子從大車內拿出來,
接著先將小車放進去,
然後就成功地把白色的車子放進去了,
孩子也「哈哈哈!」笑出來了。

小慧也同步「哈哈哈!」邊的笑聲回應孩子:
「放進去了,好開心喲!」

從上述這幾分鐘陪伴孩子的親子遊戲中,
讓小慧驚喜地發現與體會到,
當她不像過去〜跟孩子講道理,
教導孩子不要生氣、解決問題〜,
而是以陪伴、理解與接納的態度,
並反映孩子的情緒,
表達出她對孩子挫敗、生氣的情緒的了解與接納後,
竟然看到孩子自己快速地調整情緒,
並主動嘗試找方法解決問題。
孩子也成功地找到方法解決了問題,
從中有了成就感,很開心,
我能感也隨之增強。